将“嬴政”作为秦始皇的称谓,实际上是在秦汉时期姓氏合并之后逐渐形成的。实际上,在先秦时期,“姓”和“氏”是分开的,且只有贵族男性才有“氏”这一称呼,普通百姓仅有姓而无氏。贵族称氏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最大的配资公司,还是其地位和特权的标志。在当时,像秦始皇和赵武灵王这类人物都属于贵族,因此应称“赵政”或“赵雍”而非仅仅“嬴政”或“嬴雍”。
在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明确记载了先秦时期“姓”和“氏”的分别:“三代(指夏、商、周)以前,姓氏分而为二,男子称氏,妊人(女子)称姓。氏所以别贵贱,贵者有氏,贱者有名无氏。”这意味着,贵族的“氏”通常是由封地或地标性事物来决定的。比如,五帝之首黄帝,因其常居于姬水旁,所以便以“姬”为姓,而嬴姓的多个氏号,如轩辕氏、黄氏、赵氏等,均由类似方式派生。
秦始皇和赵武灵王无疑是当时的顶级贵族,拥有尊贵的“氏”称号。赵武灵王的家族起源于西周时期,赵武灵王的先祖“造父”,因其在周朝有功,被周天子封于赵城,后代便以赵城为氏,称为“赵氏”。这种以封地为氏的做法在贵族中非常常见。秦始皇的祖先则来自赵武灵王的血脉,早期因为与赵武灵王家族相同,都曾以赵氏自称。
展开剩余75%《史记》中记载:“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。徐偃王作乱,造父为缪王御,长驱归周,一日千里以救乱。缪王以赵城封造父,造父族由此为赵氏。”这表明,秦始皇的祖先直到秦国建立之前,亦曾以“赵氏”自称。尽管秦国后来的地位逐步上升,最初的秦国仅是西周王室的附庸国,封地不过五十里,连最底层的“男爵”都算不上。相比之下,赵武灵王的祖先“造父”是周天子的车驾大夫,地位要高得多。
在秦国初建时,秦非子虽然已拥有了领地,并在周天子赏识下建立了秦国,但当时秦国的地位相对较低,无法与周王室的贵族相比。赵武灵王家族的祖先“造父”因功被封赵城,而秦国的“秦非子”家族虽然同为嬴姓,但在封号上还是低于赵家。秦非子的后代与赵家有着较深的血缘关系,甚至秦非子与“造父”可谓亲叔侄,彼此联系紧密。
随着西周末期的战乱加剧,周天子为了应对西戎的威胁,将秦国提升为较为独立的力量。秦仲因功被任命为大夫,随后秦庄公因战功获得晋升。最终,秦襄公凭借救周的功劳,正式成为诸侯,秦国才在名义上取得了较高地位。
然而,直到战国时期,赵国与秦国的贵族地位逐渐平衡,且两国在血缘上的联系变得日益模糊。赵武灵王和秦始皇虽然同为嬴姓赵氏,但两国君主都称王,未统一之前,两者名义上的地位并无高低之分。因此,秦始皇既可以称赵政,也可以称秦政。
在秦国最终统一六国,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后,秦国的地位完全超越了赵国。尽管姓氏在此时尚未合一,但秦始皇以其更高的身份地位,应当以“秦氏”而非“赵氏”称之。因此,历史上对秦始皇称“秦政”更为符合其身份,尤其是在其建立的秦朝成为“百代都行秦政法”的背景下,体现了秦朝对后世国家制度的深远影响。
秦、赵两国最初的共同先祖皆为黄帝之孙,源自颛顼帝。正如《史记》所载,秦国与赵国的先祖都是嬴姓后裔,且在早期的历史阶段,嬴姓家族曾在夏商周三朝显赫一时。商朝末期,秦国的祖先“飞廉”及其长子“恶来”都曾在商王帝辛麾下效力,后飞廉长子被杀,季胜成为赵国的先祖。由此可见,秦赵两国虽源自同一血脉,但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各自发展,最终形成了竞争关系。
随着秦赵两国的发展,姓氏逐渐由区分婚姻与贵贱转为统一的标识。先秦时期,“姓”与“氏”有着明确的区别,其中“姓”主要用来划分婚姻关系,而“氏”则象征贵族的身份。而到了秦汉时期,姓氏合并,既用于区分贵贱,也用于标识婚姻合法性,秦始皇称为“嬴政”或“秦政”都不为过,而赵武灵王则只能称“赵雍”。因此,秦始皇这一称谓既符合历史背景,也展现了他对后世的影响。
文/历史紫陌阁
回味更多历史,下期更精彩。
欢迎大家点赞、评论、关注,谢谢大家的支持。
文中配图来源网络最大的配资公司,侵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