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中超第23轮比赛中,北京国安以0-6惨败给山东泰山。然而比赛结果之外,却发生了一场令人意外的事件,即国安球员张玉宁、王刚与北京球迷的冲突。受到球迷抨击后,张玉宁和王刚情绪失控,在现场怒吼着准备与球迷对抗,差点导致场面失控贵阳股票配资公司,幸好有人及时劝阻。
尽管事后张玉宁在个人社交平台上道歉,并据称当事球迷已与球员“互相谅解”,但这一事件依旧凸显了一个问题:在中国足球运动员眼中,球迷代表着什么?
传统观念认为,球迷是球员的“衣食父母”,是他们的收入来源。因此,张玉宁和王刚敢于与球迷发生冲突,被视为极不合适;尤其作为国安队长的王刚,更是严重错误。
展开剩余54%然而在中国足坛,类似这种“得饶人处且饶人”的事件并不罕见。近期,山东泰山队长王大雷也曾公开讽刺球迷;而在日常生活中,球员和球迷之间的互相辱骂、挖苦现象比比皆是。当球迷试图提供建议、表达自己立场时,往往会遭到嘲笑为“无事生非”。看来中国足球运动员对“衣食父母”的看法似乎名不副实。
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足球恶劣的市场环境。一支中超俱乐部要取得良好成绩,每年至少需要花费15亿元以上,但没有一支球队能够单凭球迷收入实现收支平衡。就拿成都蓉城来说,尽管地处金牌市场,但扣除成本后,每年从球票、周边产品等方面的净利润不足5亿元,这些资金仅能覆盖团队费用和外援薪水,由此可见支撑整个球队的费用有多高。
在中超金元时代,老牌豪门如北京国安、上海申花,通过球迷周边产品、主场票房等方式获得的总收入都不超过6亿元;广州恒大曾号称拥有3000万忠实球迷,但仍年年数十亿亏损。即使拥有亚冠冠军、大牌球星及中超七冠王头衔,现今中超球队在球迷身上获取商业价值更显微弱。
这种残酷的现实导致球员对“衣食父母”的认知出现偏差:他们更感激俱乐部老板,因为只有老板才愿意承担每年数千万至数亿的亏损,继续支付工资;相较于千万级球迷,拥有一位价值百亿的“大爹”更实际。
正如前国脚戴琳所言,许多中国球员根本看不起球迷,他们认为“衣食父母”是老板,因为只有老板才会为他们付工资。尽管各俱乐部口头上将球迷奉为“第十二人”贵阳股票配资公司,但随着球员和球迷之间“战争”不断增加,这层最柔软的伪装似乎即将被揭破。
发布于:广东省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